四、糊化淀粉尿素加工的质量控制
1.制作糊化淀粉尿素必须保证淀粉的质量,否则难以成功。玉米的执行标准:GB/T17890-19992级。
2.混合料的含水率在15~20%间。
3.膨化腔温度在135℃~145℃范围内,自动温控设置在140℃。
4.玉米淀粉的糊化度为80~90%。
5.环境要求通风良好、空气湿度70%为宜;生产场地清洁、干燥。
6.包装物:产品具有较强的吸水性,对包装物的要求较严格,必须双层包装且内层密闭性要好、封口要仔细,不能漏气。
五、糊化淀粉尿素的加工重点是玉米淀粉糊化度的掌握:淀粉糊化=胶性的凝胶体,外观为酥脆棒状、淡黄色、肉眼细看多微孔。影响糊化度的因素为原料的粒度和含水率、膨化腔工作时的温度和膨化腔内的压力等。粒度小、含水率合适、温度为140℃、压力在2.5~3.5MPa时,糊化度就较高。这需要一定加工经验积累才能达到。蛋白当量控制略为简单,通过计算尿素的用量来达到控制目的。一般蛋白当量控制范围是70~77%。
六、感观分析
糊化淀粉尿素在加工中主要是糊化度的问题。
(1)挤压型:这种形态挤压后没有参与膨化。其粒度大、糊化度低,含水率也高,落地时很稀,是不合格产品。 (2)半挤压膨化型:挤压物从喷口喷出落地后,是喷口孔径的两倍左右、颜色发白,肉眼细看少微孔并能观察到未糊化的玉米颗粒,是不合格产品。 (3)糊化型:淀粉糊化得好,用肉眼就比较容易分辨。这种状态呈黄色、多微孔,细查看玉米小颗粒很少;是喷口孔径的两倍以上、有玉米熟化香味,略带氨气。糊化型的产品经粉碎后是理想的产品。影响膨化、糊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粒度、原料含水率和膨化头的温度。这里强调淀粉糊化后可以大量吸水、膨大,曝露在室温下可迅速吸水成糊状,尿素也是吸湿物,所以我们在加工的全过程中,加工时间应尽量短、在干燥的环境中生产。用尿素做反刍动物蛋白质补充料,在国内外已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。在饲喂中要注意氨中毒和提高尿素利用效率。 |